<<  < 2011 - >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定稿】参评省优质教案之讲义绪论

珍惜大学生活 开拓新的境界

                           

【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章着重围绕时代发展和个人成长的要求,帮助大学生认识大学生活特点,促使其认识到其肩负的历史使命。通过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本章是本教材的前提和切入点。

 

【教学的基本内容】

第一节 适应人生新阶段

一、认识大学生活特点

二、提高独立生活能力

三、树立新的学习理念

四、培养优良学风

 

第二节 肩负历史新使命

一、认识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

二、明确当代大学生的成才目标

三、塑造当代大学生的崭新形象

 

第三节 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

一、  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意义

二、  把握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科学内涵

三、  做好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践行者

第四节 学习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意义与方法

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意义

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方法

 

【教学重点】引导新生尽快从各方面适应大学生活,依据时代大背景和社会大舞台确立自己新的成长与发展目标,把个人立业成才的追求与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事业结合起来,尽快进入创造性学习阶段。

 

【教学难点】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

 

【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与学生讨论、调查相结合。重点指导学生思考与调查实践

    

【授课时数】2学时

 

【课前思考与讨论】

n   、什么是大学?  (请同学调查分组完成)

n   二、为什么选择上大学?

n          个体(个人、社会)

n   三、上大学学什么?

n          做人 

n          做学问

n   四、上大学怎样学?

n   五、怎样上大学?

n    

课后作业:我目前(最大)的困惑

 

【教学过程】

 第一节 适应人生新阶段

繁花烂漫的金秋九月,当你轻轻的拿起你为之奋斗了十二年之久的大学录取通知书,当你背起行囊准备向着人生的另一段航程奋进。亲爱的朋友,或许你会微微一笑,因为流过泪,流过汗,到今天终于好梦得圆,你考上了心仪的学校和心仪的专业;或许,在你的心中仍有丝丝的酸酸痛痛,因为你与你梦想的学校和专业失之交臂。但是无论如何在你的前方并不是铺满鲜花的康庄大道,也并非是布满荆棘的泥泞小路。你要面对的将是一个完全陌生,却又色彩斑斓的崭新世界。这张通知书将意味着你要离开自小就疼你爱你,累了给你肩膀靠,痛了为你抚平伤口的家人,开始真正独立的生活。迎接你的可能是一个价值体系多元化的大学群体圈,你的大学人生之路可能一帆风顺、万事泰达,;也可能是茫然失落和颓废无助的。但是,无论如何,亲爱的同学们,此时的我,是多么的希望你在入学之初便能做好心理调适,融入绚烂多姿的大学生活。作为一个过来人,我也如此强烈的祝愿:亲爱的朋友,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能用双手编织出一份美好的回忆。

   那么,你们要面对的将是一个怎样的大学人生呢?

(PPT)   

一.认识大学生活

大学导论篇

1什么是大学?

2.为什么选择上大学?

3.上大学学什么?

4.上大学怎样学?

5.怎样上大学?

这五个问题是老师布置给你们每一位同学的第一份大学作业。

 

什么是大学?大学是什么?大学是怎样产生的?大学的功能是什么?大学是怎样设置的呢?。。。。。。这一切的一切,相信我们很多新入学的同学都没有认真的思考过它。

大学,多么熟悉的字眼,多么令人向往的地方。但是,你们中有哪位同学认真的思考过什么是大学?大学是什么的问题吗?又有谁想过:我,为什么要上大学?我,上大学又为的是什么呢?可能很多同学会说:这,有什么好想的?大学不就是。。。。。不就是。。。。。。。是的,这是看起来很简单的一个话题。但是,在整个大学城,在每一个大学校园,你会发现,不论你问至大学校长还是大学的园丁,没有一个人的答案会让你满意。甚至,你走向繁华的商业大街,又抑或是探访逗人情趣的幼稚园。你都将发现,似乎每一个人都回答了什么是大学?但你又确切的意识到真的没有人的答案能解决你心中越来越大的疑问:到底,什么是大学?该如何给大学定义呢?

 

    我们还是来看看你们同龄人自己的思考与探索吧。【插入学生制作的PPT1)(2)(3(4)

 

看过了同学们自己调查后制作的关于大学是什么的系列问题的PPT后,我们来看看大师们是怎样说的。

  

什么是大学?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梅贻琦

     (1) “大学不在乎有大楼,而在乎有大师。

 (2 )“大学不在乎有大楼,也不在乎有大师,而在乎有博大的精神。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的理解什么是大学?同学们可以学习下面的内容:

 

   首先,我们从大学之理念的角度来看什么是大学?

大学理念,是人们对大学所持的总体看法,是关于大学世界的基本观念。回答诸如“大学是什么”、“大学不是什么”、“大学为什么”、“大学不为什么”等哲学命题以及大学的使命及作用等基本的价值判断和识别,是对大学的理性认识。它更是大学的思想、精神和灵魂,不仅决定这所大学的思维方式和发展方向,还决定着它的历史走向。一所大学本身就不能脱离于社会而单独享的一方清静,它与社会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一联系表现在经济、文化、政治的方方面面。因此,只有了解大学理念的内涵才能了解大学是什么的哲学内涵,才能了解学校管理者的治校策略,也更能使自己明确学习方向和策略。

受不同因素的制约,大学理念常以共性与个性两方面展现出来。

 

1. 现代大学理念的共性

追史溯源,大学理念本出自一家。因此,在门类繁多的办学理念与办学模式中,总有一种共同化的东西。而这里所谓的“共同化”的东西更主要的是指大学的精神和信念,可以说,它反映了大学校长对于学校“在什么地方”、“是什么”问题的思考和理解,它反映了师生的奋斗方向和发展目标;它是引导大学的灵魂,是团结大学的口号;作为一种价值尺度,它还具有反作用,能够反过来对大学各项发展事业做出宏观的评价。它反映出大学的共性特征。从人类最古老的大学产生时起,大学理念经历了诸多重大的变革,即“由最初的以‘培养人’为理念,培养学生的人格和一种学习的精神,到‘育人’与‘科研’并重,再到大学应成为一个人类文化交流的中心,最后体现一种多元化的碰撞和冲击,从而建设人类最先进的文明。我们认为,当今的大学理念应该是以上多种观念并重,并且是形成一体的,即:教学以培育人才,科研以探索和发现,服务以创造效益,交往以促进融合。”

 

2.现代大学理念的个性
  大学理念具体到各个大学会体现出个性化的办学思想和方针,这便是大学理念的个性特征。在我国有些学校以科研为主,有的学校则以教学见长;有的属理工类,有的则属人文科学类,而有的则是门类齐全的综合类大学;有的学校治学严谨、学风蔚然;而有的学校则注重实务、鼓励学生接触社会和积极创业。其实大学理念之个性并不仅体现于此,中国大学自建国之后雨后春笋般滋生,每一所学校都不可能是另外一所的翻版,做一下考察,你定会发现它有别于其他学校的其他的方面,其实这暗含了哲学的含义。

其实,大学个性化可以很好的规避大学建构中“趋同化”的病端。但是遗憾的是,当代大学理念构建中还有一层“模仿和照搬”的含义。有些学校可以把他认为的其他学校办学模式中好的方面剪切下来,然后再稍加整合,自己的理念也就随之出来了。显然,这还是犯了照抄的病。

从某种层面来讲,大学个性的养成也都暗含在其所在大学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在这一过程中,每一间大学都不断积淀出了一定的发展模式和办学理念。教育体系中的定位、价值取向、学科结构、历史和传统也都逐步深化完善和弹性微调。在我看来,也只有各个大学保持了自己的特色,守住了自己的个性,才能在办学过程中守住一方阵地,也才能使整个国家、整个社会的教育事业呈现多元化的良性发展,真正实现大学之职能。

透过历史,追溯到数百年前中世纪的欧洲,我们可以看到一代代关心人类文明,关注人类文化发展的人物,对大学理念和办学模式的辩论和解析,并付诸实践,流传下来。所谓经典的大学理念,现在看来主要包括:大学的独立和学术自由,对文化的传承、兼容并蓄与创新,教学与科研相统一,面向世界的理念,终身教育理念。

总之,大学理念永远是大学的思想、精神和灵魂。表现为共性和个性两个方面。大学理念之共性特征决定了其传承文明、发展文化的学术重地的时代地位;作为一所立足于未来的优秀大学,它又必定在发展过程中锤炼出了其有别于他的方面,这可曰之为个性。只有用了这层共性的含义才能使大学在一个健康的空间内得以发展,而只有有了个性的发挥才能保证大学在其发展过程中,有效的规避“趋同化”的病症,从而朝着一种适合于自己的方向发展。时至今日,大学理念之中早已有了时代赋予它的特质,正是这种特质,反过来又暗含了大学不断发展的进步的一层含义。

 

其次,我们可以通过大师们的人生教育实践与他们对大学理念的诠释来看:什么是大学?

1、蔡元培先生及其办学理念简介

蔡元培先生于1894年中日战争后,开始接触西学,受民主革命思想影响,立志举办新式教育。1898年起历任绍兴中西学堂监督,上海南洋公学特班总教习,先后参与发起成立中国教育会、光复会,亲任会长。1905年加入同盟会,任上海分部负责人。1907年赴德国留学,进莱比锡大学攻读哲学、伦理学、文学等课程,接受进化论观点,主张教育救国。辛亥革命后回国,出任南京临时政府第一任教育总长,仿照西方教育制度建立我国近代的教育体制。191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 1927年离开北京大学,先后任南京国民政府大学院院长、中央研究院院长、监察院院长,北平图书馆馆长,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副主席,国际反侵略大会中国分会名誉会长。蔡元培教授毕生从事民主革命和现代教育事业,为之做出了重大贡献,被中国共产党誉为现代知识界的卓越前驱。博学多识,研究领域涉及哲学、美学、伦理学、教育学等学科。

在主持北京大学工作期间,蔡元培先生广泛借鉴西方先进的办学模式、制度和理念。极力主张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为新文化、新思想的传播开拓道路,并实行民主管理和教授治校,提倡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些革新思想与措施不仅推动了北京大学使之成为当时新文化运动的发源地与中心,而且对我国近代教育产生深远影响。在《教育独立议》中,他提出:教育主要是帮助被教育的人,发展其能力,完善其人格,使其尽到传承文化,发展文化的责任。大学教育不应该受制与政党,不应该把学生培养成某个政党的实现其政治目的的工具。教育应当广泛地培养学生独特的个性与整体群性,不能扼杀学生的天性和发展独立性格的机会。因此政府不应钳制大学教育,提倡校长治校教授治校。另外,蔡元培还认为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的机关。在1918年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中他提出了大学的性质:“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所谓之私己利益,学术功利化实在为大学本质的极端误解。“逐君须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入法科者,非为做官;入商科者,非为致富。”大学生肩负振兴民族的使命,须不断砥砺德行,正身以正天下:“诸为大学学生,地位甚高,肩此重任,责无旁贷,故君不惟思所以感己,更必有以励人。”

 

2、梅贻琦先生及其办学理念简介

【1】梅 贻 琦简介:

  梅贻琦,男,汉族,字月涵。著名教育家。天津人。1909年考取游美学务处选派的首批留学生赴美留学。1914年毕业于吴士脱理工学院电机系,获工学士学位。1915年到清华学校任教,后任教务长,暂代校务,清华大学留美学生监督处监督等职。

  梅贻琦于1931年10月至1948年12月出任国立清华大学校长,到职后多次阐述"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师资为大学第一要素"等办学至理,并积极延聘国内国际著名学者来校执教。他认为:大学"应有两种目的,一是研究学术,二是造就人才"。在他的主持下,清华大学发展为一所在国内外颇有影响的学府。

  八年抗战期间,梅贻琦仍是清华大学校长,并主持西南联合大学的校务(任联大常委)。西南联大的存在和发展,在我国高等教育史上写下了重要篇章。抗战胜利后,清华大学回到北平,梅贻琦继续担任校长,直到1948年12月清华园解放前夕。在他任校长的17年里,清华大学得到长足发展,全校设有文、理、工、法、农等5个学院26个系,在校师生2400多人。

  梅贻琦于1955年由美去台湾,用清华基金筹办"清华原子科学研究所"(后扩展为新竹清华大学)。1962年5月19日病逝于台北。

2】对梅贻琦的教育实践的评价。

梅贻琦自1914年由美国吴士脱大学学成归国,即到清华担任教学和教务长等多种职务。1931年底,时任清华留美学生监督的梅贻琦临危受命,奉召回国担任清华大学校长并连续执掌清华十七年,直到194812月离开大陆。1914年回国一直到他在台湾去世,一直服务于清华,因此被誉为清华的"终身校长"。梅贻琦为人重实干,时人称之为"寡言君子",他曾说:为政不在多言,顾力行何如耳。在他的领导下,清华才得以在十年之间从一所颇有名气但无学术地位的学校一跃而跻身于国内名牌大学之列。陈寅恪先生也曾对叶公超讲:“假使一个政府的法令,可以和梅先生说话那样谨严,那样少,那个政府就是最理想的。”先生亦不喜著书立说,身后留下文字不多(已由黄延复先生辑为《梅贻琦教育论著选》),但有一二名言知者甚多,尤其是他常说的:“大学生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先生的这一名言现在流传颇广,已有人称之为“大师论”,其实也可说是他教育思想的关键一环,是清华之所以为清华的重要因素。

他对清华最伟大的贡献就是成功的出任清华校长并奠定了清华的校格。据陈岱孙的说法,这主要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师资人才的严格遴选和延聘,这是"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的具体表现,这句话近年来也常为时贤所征引;二是推行一种集体领导的民主制度,具体的体现就是成功的建立了由教授会、评议会和校务会议组成的行政体制。不过,历史自有其可玩味之处,"君子名满天下,谤亦随之",独有梅贻琦在身后赢得"翕然称之""胥无异词"。清华校史专家黄延复先生在"比较广泛地材料收集和研究的过程中,一直抱着苛求'的心理",搜寻人们对梅的"异词""谤语",但却迄无所获。这也证明了"翕然称之""胥无异词"所言不虚。梅贻琦先生的通才教育被誉为是其教育思想的核心和灵魂,也是他终生大力倡导并奉行的教育思想.在担任清华大学校长的十七年间,梅贻琦以通才教育思想为指导,对清华大学进行了系统而卓有成效的改革,从而培养出了一大批博及古今、学贯中西的大师,开创了清华校史上的"黄金时代"。在《大学一解》中先生提到:“窃以为在大学期内,通专虽应兼顾,而重心所寄,应在通而不在专,换言之,即须一反目前重视专科之倾向,方足以语新民之效。” 先生沿袭中华文化和美德,重视品格教育,推崇“诸育和谐”,在《对教育方针之意见》中他讲:“发展人格者,奉知、情、意而统一光明之谓也。” 关于“群性”与“个性”的论述,他说“盖群性与个性的发展相反适以相成,适今日完全人格,亦即教育之标准也。”此即为明证。

 

第三,大学的精神。

 大学的精神,既是前进的动力,也是大学发展所积淀的精髓与灵魂。……从普遍的意义来看,大学的精神主要体现为自由精神、民主精神、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肖海涛:大学的理想与文化素质教育,《高等教育研究》,1998年,第五期)大学的自由精神主要体现为大学的自由和大学的学术自由;大学的民主精神主要是指大学追求校园民主与社会民主进步的精神;大学的科学精神,主要体现为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协调和统一;大学的创新精神或曰超越精神,主要是指大学在选择、批判和创新文化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那种指向社会未来发展的生机勃勃的常为新常向上精神。而这种精神的源泉和依托在教师。(杨燕平:现代大学理念构建,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

第四,几点相对成熟的大学理念

1】大学的独立和学术自由:

  一般来讲,一所大学应该拥有重大事宜的决策权,包括学校的定位,专业布局等;应该拥有确定人事的权利,主要表现为对教科研团队的构建以及对教职员工的评定考核;应该有决定大学学术研究走向和具体的学术研究实务的权利。

 

学术自由主要是指大学教师、学生以及科研人员在从事教学科研活动的过程中有权保持自由的权利,而不应受到学术范围之外的政府、经济、宗教等因素或社会团体的干预。它通常与言论自由密切相关,一般来讲一所高校倘若失去言论自由的权利,很难切合实际地客观地进行专业领域的研究,便不可能公开的表述自己的观点,失去与环境深度交流的动力。当然,这也必将使环境评论有损公正。另一方面来讲,言论自由本身就是人类的一种权利,剥夺了这种权利,就像是剥夺了人类的生存的权利一样,不过前者会使人变得行尸走肉,生活也随之黯淡。曾任美国最高法院首席法官的费利克斯·弗兰克福特认为:“大学的四项基本自由是根据学术理由来自我决定:谁可以当教师;教什么;应该怎样教?谁可以被准许入学……除了处于紧急的原因和有明确的令人信服的理由,政治力量必须避免介入此类自由活动。”简单来讲,大学教授一般比政府和其他社会团体更加熟悉专业理论和前景动态,因此,他们更有可能制定出一套合理的教研模式。但是,作为主要资金提供者的政府,他有权得到实施监管的权利,而这种权利便来自于对学校、对教师的法律、思想和道德的监管等诸多方面。

 

2对文化的传承、兼容并蓄与创新

大学设立的宗旨便为教育,而教育即为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将作用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在这里我们只是粗略地谈一下大学对文化的一些作用。

在文字以及学校出现之前,文化的传承基本上只是靠父母、师徒之间的口授、演示等教育方法进行。显而易见,这种方式依附于人生命的存在而存在,这也便是人类古时的诸多技艺、经验经遗失的原因。在这种情况下,文字的出现成为了必然,而教育也便成为了必然,当然,我们都知道在这之后的若干年里,西方出现了现代意义上的大学,清末时我国一些进步知识分子将西方的大学中国化,中国的大学便发展起来了。大学的基础性职能便产生了:是人们掌握文化传递的手段和工具,形成人们在文化传递中的选择性、方向性、和目的性,实现其传承文化的职能。当然,在这里我们强调的并不是对所有知识,毫无选择、漫无目的的归纳与吸收,我们倡导的是,在兼容并蓄的基础之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其实,对于文化的态度,大学在传承文化的同时,还应该注重创新。

 

不流动的水是死水,终有一天是会腐烂变质的。如果有一天,人类的知识静止了,那人类的文明便死了,我们也便成了行尸走肉。

 

3】教学与科研相统一

截止到十八世纪,大学的主要功能还在于培养人才方面。1694哈勒大学成立,并开始倡导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办学理念。但此时这种风气尚未形成。真正明确这一办学理念的仍然是洪堡大学。洪堡反对传统大学将传授知识作为主要职能的做法,主张大学的主要任务是追求真理,他认为科学研究是第一位的。按照他的观点只有教师在创造性活动中取得的研究成果,才能作为知识加以传授,只有这种教学才真正够称大学水平。在这一理念之下,学生有选择听与不听的自由,也有选择在哪间学校听得自由,而这种自由并不会影响学生的成绩。这种办学理念支配了德国大学达数十年甚至百年之久。

关于教学与科研二者孰轻孰重的辩驳甚至到现在还没有停止:作为一所大学,无论如何都不能忘记其诲人的社会职能,在这一过程中知识得以传播、人类文明得以传承;但是反过来如果没有新科学、新理论、新观点的出现,人类的知识又何以发展,人类的文明又何以传续,尤其是当我们不能把这种科研工作交给社会上任何一件商业机构的时候。因此,现代意义上的大学必须集教学与科研于一身,以一种更加灵活的的方式,选择一条更能开拓进取的道路,实现其“传播与发现”的社会价值。

  4面向世界的理念 
    21世纪国际交流日益频繁,全球经济与信息一体化已然到来。在这一时代背景下,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独立于其他国家而谋求发展,知识的传播也早已超越了国际的限制。新世纪的教育必然越来越注重于国际交流和国际化,这一点已经毋庸置疑。

     “面向世界的理念” 之所以可以实施在于大部分学说无阶级性条件的存在。许多门类的知识,以及知识传授的原则、方法和手段,一般是没有阶级性的。这便是我们能够将这部分知识加以归纳、吸收并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免于固步自封,避免落入单一、狭窄、短视的思维模式。 

 

 5终身教育理念

社会在变,新知识、新科技、新发现出现的频率逐日提高,其国际散播的速度也逐日增大,从这层意义上讲,教育应贯穿于人类终身,这里是使然,也是大势所趋。谈到终身教育,虽然他看似一个全新的、具有现代意义的话题,但它的历史源远流长。从孔子的“有教无类”、柏拉图的“分层教育”等观念的萌芽状态到196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十三届成人教育委员会成人教育促进国际会议上这一概念的明确提出并最终予以肯定,到如今这一历史延续并未结束,相反,这一理念在不断的发展与传播。

 

到现在在为止,“终身教育” 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它主要有以下两层含义:一是教育贯穿于人的一生;二是教育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谈到这里我们便茅塞顿开了,其实,对于这一理念的贯彻实施并非仅靠大学一家之努力,它需要政府、社会以及个人共同的努力才能完成。从这一角度上讲,一个行之有效的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便显得意义卓然。因此,我们认为它应具体包括以下四方面的内容:一是政府设立相关的终身统筹与监管部门;二是强化法律管理,是终身教育理念有法可依;三是加快社会终身教育知识传授部门的建设,包括新闻媒体、网络等;四是强化个人号召,增进个人对终身教育理念的了解。

终身教育体系应该具有如下特点:一是教育体系的开放性,即尽可能有效地向社会开放。二是教育体系结构的有机联系和协调一致,即要建立各种类型、各种形式和各个层次教育的有机联系和终身学习的教育网络,最终实现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的沟通与衔接。三是教育体系内部不同教育形式和教育类型之间具有包容性,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渗透、相互融合。

  

二、大学人生的角色转变

从严格意义上讲,我们只能将大学新生定义为准大学生。作为一个刚入学的大学生,脱下高中校服,走进大学校门,所有这一切来得都是那么的自然和顺理成章。但是大学和高中对于一个学生的要求却存在着极大的不同。套用哲学上的观点我们可以说,由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转变是一切学术和能力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上所必然经历的质变。但是这样的质变又存在着变异性,有的人形式上转变了但本质上依然,有的人却迅速实现了形式和本质两者之间的协调和统一。由形式上的实现到形式与本质之间的调和过程即为我们所说的转变。它意味着你要从心理、思想、意识以及技能上做好充分的准备,从而实现新旧两种状态之间的升级转换。

大学人生的这一时期,在大学一年级这个阶段,大学生活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大的方面:

 

导入:斯芬克斯之谜

  相传古希腊有一个人面狮身的怪兽,叫斯芬克斯。它盘踞在一个山路口,向过往的行人询问各种问题,谁若回答不出,就会被它撕成碎片,吞进肚里。

  有一天,一个名叫俄狄浦斯的青年经过,斯芬克斯给他出了一个难题,要他猜一个谜语:什么动物早晨用四条腿走路,中午用两条腿走路,傍晚用三条腿走路。腿最多的时候是他最软弱的时候。俄狄浦斯很聪明,一下子就猜中了谜底,回答是。因为人在幼年时用四肢爬行,长大了用两条腿走路,老年时加了一个拐杖,幼年是一生中最软弱的时候。于是斯芬克斯大叫一声,从悬崖上跳下去,摔死了。

  恩格斯很赞赏这个神话,说它含有很深的哲理。恩格斯分析说,这个斯芬克斯就是大自然,它向每个时代、每个人提出了怎样认识人这样一个问题。谁能正确认识人,正确认识自然,正确地回答问题,谁就能顺应大自然,与自然保持和谐的统一,从而获得胜利;谁不能正确认识人,发挥人的作用,谁就会被大自然吞噬掉,遭受大自然的惩罚。

一、认识大学生活,客观全面认识自我。

(一)大学生活特点

1】学习要求的变化

学习要求的变化体现在学习环境的变化。 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学习任务、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等方面。从学习任务看,中学的学习任务主要是学习科学文化基础知识,为升学或就业作准备,大学则是以培养专门人才为目标,要进一步学习和掌握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培养各部门各行业所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从学习内容看,中学教育是多科性、全面性、不定向的,大学则是一种定向的专业教育,教学内容较专、较深,且与各专业学科领域发展前沿接近。从学习方式看,中学学习一般以课堂讲授为主,由教师领着走,学生对教师依赖性较大,而大学学习强调启发式,注重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学生可以通过专业实验、社会实践、毕业设计或论文等形式独立研究问题,开展科学研究,这就要求学生学会独立思考、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2】生活环境的变化;

生活环境的变化是大学新生最先感觉到的变化。从踏入大学校门的那一刻,这种变化它就存在了。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生活范围等方面。从生活方式看,中学生大多住在家里,不少人拥有自己的独立生活空间,饮食起居由父母安排,而大学是集体生活,住公寓吃食堂,凡事全靠自己处理,这种变化对缺乏独立生活能力的同学来说是一个严峻的挑战。从生活习惯看,气候环境的变迁、饮食方面的差异、语言交流的不适、作息制度的不同、卫生习惯的改变,都可能造成适应不良。从生活范围看,中学生活领域较窄,基本上是两点一线式的从家门到校门,生活的中心内容是学习,课余时间很少,校园生活单一,而进大学就如从小天地来到大世界,生活领域大为拓宽。

3 社会活动的变化。

    社会活动的变化突出的表现在:

  1)人际环境的变化。

  人际环境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人际交往的对象、人际交往的方式和人际交往的要求等方面。从人际交往的对象看,中学时代交往的对象主要是同窗好友、父母师长,尤其是班主任天天与同学见面,生活学习样样关心,父母关怀细致入微。但到了大学,各地来的同学素昧平生,重新组成新的集体,生活在同一公寓,性格习惯各不相同,常常难以适应;师生关系也不像中学那样密切,远离父母难诉衷肠。从人际交往的方式看,中学时人际交往较为单一,主要限于学习交往。大学生之间除了学习交往之外,还有生活交往、思想交往、情感交往,与此相应的形式有语言交往、活动交往、网络交往等等。大学生人际交往既是行为互动,也是思想互动,各种形式的交往对于实现人的社会化、发挥人的才能、促进身心健康,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人际交往的要求看,中学时大多依赖性强,不善人际交往,再加上有父母的照顾和学习的压力,对友谊的渴望不那么强烈。进入大学后,客观上要求大学生独立主动地与各种陌生人交往,主观上随着成人意识的飞跃,对友谊的渴望增强,也促使大学生对交往的社会化需求急速提高。

  2)管理环境的变化。

管理环境的变化主要表现在教学管理、管理方法、管理系统等方面。从教学管理看,中学基本实行学年制,学生必须读满规定的学年,修完所有的课程,考试合格后才能毕业。大学大多实行学分制,学分是衡量学生是否完成教学要求的标准,学生不受学年限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可修满学分后提前毕业,也可延长学习时间推迟毕业。从管理方法看,中学时代,学校老师对学生采取直接管理,事无巨细,多由老师安排。大学则更多强调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约束。从管理系统看,中学的管理都是通过班主任实施,而大学的管理则属于全面管理网络管理,学校各个职能部门都要参与,如思想教育管理、学籍管理、公寓管理、社团管理、课外活动管理等。

3)活动内容的变化。

(二)客观全面认识自我。

客观环境的变化,环境地位的改变,会导致自我评价的失调。大学生中的多数人是中学时期的学习尖子,同龄人中的佼佼者,自我感觉良好。进入大学后,不少人在学习上乃至多方面的优势会削弱甚至丧失,从鹤立鸡群一下子变成了平庸之辈。这种地位的变化和心理落差会导致自我评价的失调。同时,入学之初,由于环境和社会角色的改变,对大学生的评价标准也发生了变化,由过去单一的以学习成绩评价人,变成了以学习能力、交往能力、组织能力、活动能力、表达能力等综合能力和素质评价人,这就对过去一些只埋头读书而没有其他兴趣特长的同学形成了挑战。

因此,客观全面地认识自我就成为环境适应中的关键一环。客观全面认识自我,需要正确地同他人比较和正确地对待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只有客观全面地认识自我,才能心平气和地悦纳自我,以树立对自己的信心,找准前进的基点和努力的方向。

【实践活动】   我们可以通过完成“二十问法”的测试来检查同学们对自我的认识是否是比较全面与客观的;也可以通过“寻找你的最重要的需求”来了解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

二、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大学生应该看到自身在生活自理能力方面的不足是由过去的环境和依赖心理造成的。上大学后,应从头做起,重新谋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要大胆实践、不怕失败、积累生活经验,自觉主动地参与集体生活,学会独立处理生活与学习中的各种问题。还可以在导师、辅导员、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指导下,学习处理一些具体问题的正确思想方法和技巧。要坚持从小事做起,在实践中成长,另外还要注意向高年级优秀生学习,借鉴他们的经验和体会。

大学作为步入社会的过渡基石,它为广大的莘莘学子提供了广阔的舞台。相对于高中生活,大学有更多的课余时间,有更多进行独立决策、独立行事的机会。管制较少,同学们都必须对自己的现在和将来负责,行为出现偏差则可能出现不可逆转的损伤。这时的大学生必须完成由他律到自律的角色转换,完善自己的价值观。

很多大学生会在大学生活中迷失自我,养成不良的生活和卫生习惯,如通宵、睡懒觉、旷课、沉迷于网络等等;有些不顾个人卫生,这个宿舍脏乱至极、不堪入目;有些则没有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身体素质急剧下降。这些不良习惯往往会影响到其学业,甚至于荼毒至深,一直到工作以后还不能改变。

  所以,建议每一位大学新生,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独立的生活能力:

【1】           确立独立生活的意识。

【2】           虚心求教、细心体察。

3 要大胆实践,不断积累生活的经验

 

三、树立新的学习理念,摸索大学学习方法。

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孟子

入学之初,专业学习不适导致学习压力增大。有些大学生经过紧张的高考进入大学后极易产生一种满足感,成天心浮气躁,无所事事,或沉湎于网吧玩耍,出现心理上的无目的状态。也有些大学生入学后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常常被气馁、自卑、抱怨、后悔等消极情绪所拖累,学习十分被动,耽误了大好时光。还有些大学生学习方法不当,学习中同中学相比往往产生一种失去手杖,不知所措的感觉。以上情况导致一些大学生学习压力增大,有的甚至因成绩下降而退学。

首先要认识到大学学习和接受的是比较高深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本学科的前沿理论知识,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独立地学习掌握专业理论并从事科学发现的实践活动,是学生在承传科学知识的基础上对新知识新方法的探求创新,是学生将高度抽象的专业理论知识运用于具体实践以发展应用技能和改造世界能力的过程,因而大学学习具有专业性、独立性、创新性和实践性等特点。

其次要从个人实际出发,逐步摸索与自己水平和基础相适应的学习方法,把掌握知识与积极思考结合起来,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结合起来,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再次应注意自学能力的培养,要学会管理支配时间,养成预习和复习的习惯,善于抓住学习中的难点和重点,学会利用工具书、图书馆和网络资源等条件。

第三,学习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具有历史性和现实性.处于人类社会的不同时期,当有不同的学习目的、方法和认识。有一点是共通的,那便是对于人类知识、文明、民族文化的产程和发展,以及对新领域的探知。21世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时代特色相当显著,这一时期的大学生应该在继承了前人优秀学习理念的同时,不断开拓进取,以现代学习理念为指引,传承文明,发扬文明。现代学习理念应包括:终身学习理念,自主学习理念,素质学习理念,责任学习理念,学会学习理念,社会学习理念,时间学习理念以及创新学习理念。大学所提供的应当是学生学习理念和学习思维的训练,而所有这些则缘自于专业课程的学习却又高于专业课程的学习。

所以,要树立新的学习理念。主要体现在:

【1】           树立全面学习的理念。

【2】           树立自主学习的理念。

【3】           树立创新学习的理念。

4】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四.培养优良学风

勤奋。严谨。求实。创新。

 

古人十年寒窗苦读方可考取功名,跨世纪的我们却经历了一打春夏秋冬才爬上了象牙塔的顶端。大学校园不是我们无涯学海的终点,而是踏上新的人生征程的黄金加油站。

卸任前的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在离开唐宁街十号官邸时意味深长地说了这样一句话:“生命从65岁开始。”就是说她在65岁不再担任首相时,还不间断自己的事业,一切从现在开始。那么,我们也该这样说:“学习从大一开始!”(摘自—《走出去,撑起一片蓝天》)

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中说:“青年如初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人生最可贵之时期也。”青年人尤其是“天之骄子”的大学生是未来国家社会的希望。然而,如何才能成为栋梁之材,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就需要我们努力地充实自己,以知识技术武装自己,所以在大学阶段我们要培养优良的学风,扎扎实实地学习。

培养起优良学风主要要做到以下几点:勤奋、严谨、求实、创新。

1、     勤奋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两句古训鞭策着一代代学者努力拼搏探索。华罗庚说:“我始终认为‘天才’是努力的充分发挥。”学业上要有所成就,必须呕心沥血,孜孜不倦。生命有限。勤奋等于延长了生命。人生要学有大成,大有贡献,必须刻苦奋斗,在学业上打好根基,纵横捭阖。盘古至今,很多智力一般的人靠勤奋取得了杰出成就;但也不乏智力过人者因懒惰而无所建树。(摘自-《大学学习学》)

大学阶段是我们人生中重要的成型阶段,因此我们更应该鄙弃懒惰,用勤奋的汗水浇开成功的花朵。要牢记:学习成材既是持久的劳动过程,也是一个艰辛的搏斗历程。

2、     严谨

要做到严肃、严格、严密。对待学习要有认真的态度,扎实的作

风,力求对所学知识弄懂弄通,对工作要细致,精益求精,要能有序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学习,要有正确的学习方法。

还记得苏联的宇宙飞船吗,就是因为一个小数点的失误造成了那次失事,令人扼腕叹息追悔莫及。苏霍姆林斯说得对:“任何粗枝大叶的做法都会走向反面,迫使你不得不回头去研究个别的事实、现象、规律,而且重复多次。”未来的工作要求我们要有认真严谨的作风,而对于学习也应如此,只有在学习中养成这种严谨的作风才能学得扎实,才能在未来的岗位上兢兢业业。

3、     求实

科学求实,一条是正确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另一条是原原本本地如实地反映客观世界和按规律改造客观世界。(《大学学习学》)

在学习上既不要高估自己,也不要过低地估价自己。

不要高估自己,就是要虚心,善于求师交友。斯宾塞有言;:“成功的第一个条件是真正的虚心。”虚心才能开放学习的大门。牛顿认为自己比别人看得略远,是因为自己站在巨人们的肩膀上;丹麦物理学家玻尔创立了“哥本哈根”学派,有人问他,为什么有那摩多科学家在他的周围?他回答:“因为我不怕在年轻人面前显露我的愚蠢。”学者一旦骄傲起来也会导致失败。虚怀若谷是打开科学宝库的金钥匙。同时要善于求师交友。大学生在校学习,有良师指导,又有同窗学友切磋,应该珍惜这难得的优越条件。不要过低地估价自己就是要有自信,要相信自己定能学成学好。要正确地认识客观世界,必须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源如实反映。简而言之就是要做到实事求是,脚踏实地。在大学阶段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注重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让自己得以锻炼,坚持学习与实践相结合。

4、     创新。

人之所以可贵就在于创造。凡是人才总是有突出的创造力,不断创新的。我们处于这个日新月异的新时代,要成材更是需要培养自己的创造力。

创造就是要布局与陈规,敢为人先,这就需要有魄力和勇气,要有胆略。伽利略说:“追求科学需要特殊的勇敢。”普希金说:“做勇敢的人吧,勇于扫视广阔的视野,创造性思想也就偕与俱来。”

创新要求我们要独立思考,使思维具有独创性。怀疑是创造的起点,有了怀疑才能标新立异。学习尤其是大学生学习就应该具有“不迷信、不盲从、不唯书、不惟师”的独创精神伽利略用推论法及在比萨斜塔上的试验,推翻里统治一千多年的“权威观点”。当“日心说”盛行,为世人公认时,哥白尼却改与不从众,不屈从世俗之见和习惯势力,创立了“日心说”。

创新还要求学习要有进攻性。米丘林有句名言:“不能等待自然的赐予,要想自然去索取。”大学的学习不应局限于课本,不能安于接受答案,而是要尝试发现于书本不同的东西。要培养好奇心、进攻性和竞争精神。(《大学学习学》)

1997年诺贝尔奖得主朱棣文说:“美国的学生成绩不如中国的学生,但是有创新及冒险精神,往往创造出一些惊人的成就。”因为他们被鼓励怀疑、反驳、否定前人观点,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大学文摘》)

我们处于一个以知识经济为主导的新世纪,那些掌握客观事物规律善于运用的人才是最受欢迎的雇员,这就要求我们要总是培养创新思维的能力,努力增强竞争力,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

案例资料1: 萧雷退学事件

思考:如何认识我的大学?

访客0gw3BN(游客)
发表评论:
天涯博客欢迎您!